行业资讯分类
江南app下载安装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精选(九篇)

  江南app下载安装近些年,全国各城市都加大了园林绿化力度,园林部门把争创“部级园林城市”作为重要任务,道路绿化作为城市的“形象工程”则为重中之重。因此,新道路的绿化建设,老旧道路的绿化改造,成为大多数城市每年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如何规划设计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使其既符合城市景观规划的要求,又能为城市景观增光添彩则成为我们园林景观设计人员责无旁贷的任务。

  道路绿地景观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对城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路不仅是人们乘车时从环境的一处到另一处的通道,更是与建筑物、风景融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环境,对于城市中的人们来说,一个城市的总体印象主要来自于其在道路上的感受,这种感受不只是混凝土或沥青的外表,也包括了道路铺面旁边的乔木和灌木,成行的行道树,因此,道路绿化景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城市景观面貌。

  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应该初步了解城市(道路)规划和道路两侧用地情况,再根据用地的地形、地貌和土质情况、道路的设计车速情况,确定出道路的绿化形式。因此城市规划从某种角度上影响着道路绿化的形式风格与特色。

  鉴于对城市规划与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的关系分析,笔者初步总结了基于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方法。

  2.1.1 充分研究所设计道路在城市规划中的定位与纵断面形式,为设计提供第一手依据。

  2.1.2 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与建设条件。从地形地貌、气候、植被与土壤等方面了解建设条件;从风土人情、历史人文及城市特色等方面了解历史文化, 确保道路景观设计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

  2.1.3 研究道路两侧城市规划的用地性质,所设计的绿化景观要以此为依据,符合用地性质的特点。

  2.1.4 了解市政管线在道路绿地内的走向及埋深, 为下一步设计提供依据。

  2.2.1 生态性原则。要求植物的多层次配置,乔灌花、乔灌草的结合,分隔竖向的空间,创造植物群落的整体美。即贯彻以乔木为主体,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相结合,营造多层次的植物群落。保护生物多样性,在有限的绿地空间内,最大限度塑造优美的道路景观。

  2.2.2 安全、可识别性原则。中央分车带的绿化应采用注重景观与视线引导及指示兼顾的合理化设计,同时考虑防眩设计,在道路交叉口处,鉴于驾驶员安全视距的要求,合理栽植H

  2.2.3 文脉延续性原则。植物景观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风情、文脉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植物景观设计首先要理清历史文脉的主流,重视景观资源的继承、保护和利用,以自然生态条件和地带性植被为基础,将民俗风情、传统文化、宗教、历史文物等融合在植物景观中,使植物景观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产生可识别性和特色性。如我们杭州白堤的“一株桃花,一株柳”、荷兰的郁金香文化、日本的樱花文化,这样的植物景观已成为一种符号和标志,其功能如同城市中显著的建筑物或雕塑,可以记载一个地区的历史,传播一个城市的文化。而近年来我国的城市绿化出现“千城一面”的局面,城市的地域特征在绿色景观中荡然无存,人们也因体验不到城市应有的独特风貌和魅力而兴味索然。

  2.2.4 协调性原则。协调道路绿化与交通组织,即道路绿地设计要符合行车视线要求。在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和弯道转弯处的树木不能影响驾驶员视线通透,在弯道外侧的树木应沿边缘整齐连续栽植,预告道路线形变化,引导行车视线。同时要利用道路绿地的隔离、屏挡、通透、范围等交通组织功能设计绿地。

  2.2.5 服务性原则。城市道路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城市居民,应体现以人为本、服务于人的设计原则,使道路绿化体系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社会、文化、经济的发展。即道路的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到人的行为规律和需求,同时植物群落块面的大小根据车速有机合理地布置,以满足功能和景观上的要求。

  2.3.1 空间尺度比例与空间序列的考虑。道路是城市的空间,它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道路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当道路的宽度与两侧建筑的高度比值D/H=1,高与宽之间存在着某种匀称感,这样的空间具有相互包容的均称性;当D/H1 时,随着比值的增大,两侧的建筑呈游离状,进一步增大,道路就有种空旷、萧条感;而D/H=1.5-2 时,是比较合理的比例关系,空间尺度比较亲切,人漫步其中会产生愉悦感。

  完整的道路是协调的空间,无论是从城市规划的道路纵断面形式来看,还是从现代道路的实际情况来看,道路绿化都是道路空间的组成部分之一。如:在某道路绿化景观的设计中,由于中间的机动车道宽37.5m,道路为典型的三板四带式结构,因此我们在做设计时考虑采用两侧绿带内种植高大的乔木来分隔空间, 待到乔木成熟后,使整个机动车道路空间尺度更加舒适,不至于过于离散。道路的主要功能是供车辆和行人通行,在视觉效应上应该是一条动态序列的景观廊道。此廊道具有长度长、视点又以一定速度运动为特点,因此在道路绿化设计中,不仅要满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一方面要强调道路沿线绿化风格的协调统一;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要求,又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所以在道路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动态景观的变化。既满足植物与环境在视觉上的协调统一,又通过艺术的构图原理体现植物个体及群体的形式美,在配置上考虑了道路绿化模式段的长度,并以不同的区块重复,以一种复现的节奏感来形成一种韵律,达到心境的平和。

  2.3.2 绿化形式的确定。绿化形式是整个道路绿化设计的关键。如何来确定绿化形式,根据笔者的经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考虑:一是两侧用地的性质;二是建筑特色与风格;三是绿带内管线的位置与埋深;四是要设计绿地的宽度。综合考虑了以上四点后,在设计时要注意加强高低层次分析与季相色彩分析的步骤,设计方案基本成型。又如某道路绿化的设计,根据分区规划道路两侧大部分为商业用地、中间分车带宽12m,因此设计确定了韵律感强的高大乔木组群与低矮的剪型植物间断出现的形式,满足两侧商业建筑展露的要求;而市政管线多集中在绿地的两侧,因此本方案考虑在绿地的中心种植高大乔木、两侧种植浅根的低矮的篱或者灌木的形式。形式确定后我们来分析层次和季相,根据城市气候等特点,我们考虑植物的层次变化及季相色彩变化来丰富冬季景观,因此选择了乔木组群的树种为樟子松与暴马丁香交替出现的形式,两侧采用低矮的冬季红干的偃伏莱木形成层次和色彩的变化。

  2.3.3 节点及端头的处理。道路绿化要注重道路交叉口节点及分车带端头的特殊处理,设计时应考虑节点与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并保证行车的安全性和视线诱导的功能。如:在端头处种植低矮的彩叶花卉与图案式剪型篱, 既可保证行车的安全性,提示人们注意,起到诱导的功能;又可使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此外,行车道外两侧绿化带遇到公交港湾位置和人行过街通道的两侧,应考虑视线遮挡的问题,不宜建设高大的或者过密的灌木遮挡视线,要设计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的绿化形式。

  2.3.4 绿化植物的选择。要合理选用基调树种及其他绿化植物。在做道路绿化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其地方植物特色,合理选用基调树种。此外,由于建设过程的影响,城市道路绿地的土质都比较差,人为损害比较严重。因此在保证改良土壤、实施客土栽植的前提下,应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耐瘠薄、生长健壮、抗病虫害、管理粗放的乡土树种和抗污染的树种,如:杨、柳、榆、糖槭、丁香、玫瑰、锦带、连翘、云杉等,才能较好地发挥植物的生态功能。要充分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 地被在植物群落中具有多种功能,既能减少扬尘和降温,又能提高绿地率,有着无法取代的景观效果。落叶乔灌木和常绿地被配合使用,可以形成特有的冬季景观,枝干扶疏而不萧条。开花地被,如二月蓝、白三叶等,可以在道路边形成大片花境,十分壮观。

  要合理搭配植物的色彩和层次,城市道路是司乘人员重要的活动空间,植物配置在以阔叶植物为主调的基础土,应考虑观叶、观花植物的点缀来活跃气氛,丰富色彩,力求避免沉闷单一。可采用一些低矮、观色植物如金叶榆(黄色)、云杉(绿色)、彩叶草(红叶)等构置成不同图案的模纹图案,以增加叶色的变化。其次可通过采用观花植物如春季的榆叶梅、丁香,夏季的黄刺玫、玫瑰、佛头花,观果植物秋季的山丁子、金银忍冬、接骨木、李子,冬季的白桦、京桃、山桃稠李、偃伏莱木等观干皮植物季相变化来达到动态的色彩变化之目的。

  优美的城市环境与宜人的道路绿化是人们对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第一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规划视角下对城市道路绿化进行设计是自然景观的提炼和再现, 是人工艺术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再创造,它所体现的姿态美、意境美,蕴含着城市文化与绿化景观的融合与升华。在形成生态的廊道同时营造文化的空间,这势必将增加城市的可识别性和可记忆性。

  [1]刘滨谊著.城市道路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2]王浩等著.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规划.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5

  中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非常紧张,而城市道路用地在城市建设用地中占有相当的比重(一般为20%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追求综合效益最大化以及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道路建设的意义已经不仅仅是解决交通问题,把道路沿线的土地利用、生态环保、视觉景观等多重因素综合考虑,不仅可以避免城市空间资源的浪费,缓解我国人多地少,城市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而且对提升城市形象也大有裨益[1]。

  如何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城市道路绿地建设,一直以来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政府决策部门对于城市道路绿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加强。

  我国在1991年由建设部颁布的《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中就提出了“道路绿地率”的概念。但当时道路绿地率仅粗略的规定为15~30%,不够具体。而且由于我国在建设初期的道路设计中,过分注重车道数,因而道路绿地率往往达不到规范的要求。因此,1998年5月1日建设部《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颁布了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其中在城市规划部分,把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CJJ75-97)中的城市道路绿地率列入强制性条文,并针对红线宽度不同的道路类型分别制定绿地率指标,使之更具有操作性。

  2001年7月国务院发表了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各大、中城市再度掀起了以细化绿地控制、提高生态质量、综合经济效益为特征的新一轮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的高潮。然而,作为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心的控制指标却依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调整和完善。

  由于我国开展城市道路绿地研究的时间不长,就一般城市规划用地而言,从规定性的指标到指标的要求,国家都有明确的控制标准,而对于道路绿地,则缺乏明确的控制标准。城市道路绿地的指标确定的合理性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城市绿地规划的制定者。一方面,原有指标的制定多来自于经验估计,并无科学性;另一方面,现有指标的制定,当时并非从改善和维护城市的生态功能角度考虑,多为满足城市居民的游憩需要,因此它是否能完成其担负的城市环境生态服务功能是值得商榷的[2]。

  从我国绿化规范的制度程序上来说,道路绿地指标的确定主要是通过在在一些城市调研和参考有关规范、资料的基础上制定的。目前基于城市道路绿地的需求考虑主要有以下相关研究成果:

  碳氧平衡论是利用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将城市地区排放的CO2转化为O2,以维持城市基木的供氧需求。城市道路空间是城市人口流动的主要场所,城市道路绿地率的控制能在道路边界范围内有效维持碳氧平衡。

  污染荷载量理论的提出是由于工业发展带来的大气污染,使人们想到利用植物消除污染。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吸收、抗性等研究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开始了,但将其成果用于城市绿地面积的确定还是近年来的新趋势。加大道路绿地的建设的幅度,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大气环境质量。

  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都面临用地紧张、土地价值悬殊的问题,因此大多城市绿地集中在城市边缘地区,造成绿地系统的不合理布局,使热岛效应加剧。不少学者的研究表明,道路绿化对调节道路附近地区的温度、湿度、降低风速都有良好的作用,从而能够补偿一部分由于城市化而受到损失的自然环境功能。

  城市绿化对于噪声具在明显的减弱作用。城市道路绿地大多数情况下还承担着划分空间的功能,因此通过对道路绿地的合理规划和控制可以取得良好的降噪效果。

  根据视觉心理学的原理,人往往对边界很关心。尤其是在道路行驶或行走中,人们对环境绿化的感知就依靠道路绿地来平衡。因此,道路绿化面积、绿化模式以及绿化结构的不同都会使人们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

  维持碳氧平衡 陆贵巧等(2006)从城市生态角度出发,对大连市主要行道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功能进行研究,为今后行道树绿化结构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3]。

  净化大气污染 韩素梅(2001)采用人工熏气试验方法对沈阳地区主要树木净化SO2潜力进行研究,表明平均每平方公里的树木每天最高可净化SO2 13.28kg[4]。

  缓解城市热岛 吴菲(2007)以北京四环以内绿化覆盖率相当、面积不同的园林林绿地作为标本,进行了绿地面积与温室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5]。

  降低交通噪音 施燕娥等(2004)研究了绿化对噪声的减弱作用以及减噪效应与绿地结构宽度、稠密程度的关系[6]。

  改善视觉环境 日本环境心理学研究专家大野隆造教授(2005)研究表明:绿色在人的视野中达到25%时,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可减少4~8次,世界上几个有名的长寿区,其“绿视率”均达15%以上[7]。

  综合因素考虑 李敏(1999)结合苏锡常地区生态绿地系统的规划,提出使用“生态要素阙值法”进行城市生态绿地的总量控制。他以苏州市为例,运用市域农业的土地承载力和碳氧平衡两组生态要素作为绿地规划的共扼限定因子进行了规划[8]。

  目前,国内对于我国城市道路绿地指标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90年代的研究成果,与我国新时期的城市建设不能同步。对于城市道路绿地面积该达到怎样的覆盖水平才能满足城市景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功能的需要还无定论。

  因此,对现有方法的缺陷进行改进,结合具体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和需求,构建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耦合相渗透的指标体系,确定满足城市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指标标准,对于城市道路绿地控制性规划编制工作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对于城市道路绿地评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城市道路绿地系统规划作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个子系统,对其在城市绿地系统中所承担的功能和定位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分析:

  从土地利用的范围限制来说,道路绿地在我国城市规划专业范畴中专指公共道路红线范围内除铺装路面以外全部绿化及园林绿地、交通安全岛和分车带等绿化空间。由于城市道路绿地立地环境的特殊性,其绿化过程中还必须考虑市政管网、建筑界限、安全视空间等因素,因此,道路绿地相比其他专类绿地的土地利用更具有局限性和原则性。

  从城市生态的功能需求来说,城市道路绿地在有限的空间内几乎囊括了园林绿地所能承担的一切生态功能。不仅具有改善道路本身和道路两侧地段的气候、卫生状况,使行人和道路两侧建筑房间内免受阳光过分的曝晒、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功能,而且在提高城市生态质量方面尤为显著。城市道路绿地的网络型布局,把城市的生态建设蔓延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是城市生态建设的大动脉。

  从人居环境的质量保证来说,城市道路绿地作为人居环境中最基本的绿地类型,它是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根本保证。据调查居民每天花费在路上的时间达2~3h,因而城市道路绿地的质量会直接反映到大众日常的生活中去。

  如何从城市规划及交通规划的阶段就开始实施与城市总体规划相耦合、同时面向城市生态和人居环境的城市道路绿地规划控制,就是本文所提出的城市道路绿地指标制定的基本准则。

  城市道路绿地规划涉及植物景观长期的生态演替过程,因此,基于城市道路绿地的功能定位,建立不同现状条件下的不同控制重点,由强制控制向引导控制演变,尝试建立三层指标控制体系。

  位控是保证城市道路绿地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的首要前提, 是基于土地利用范围要求的强制性控制,是指对用地范围和绿化位置的控制,依赖各种“控制线”和“规范条例”来实现;量控是城市生态系统平衡的基本需求, 是基于城市生态功能的数量上的控制,是由一维指标控制向二维指标控制的演变和发展,通过一些指标值,如绿量、绿化覆盖率、绿地结构指标等来实现;质控则是基于前二者基础之上理想的城市人居环境, 是针对人居环境质量的指标控制要求,对建设后所达到的使用效果和视觉效果的控制,这种控制是对前二者的贯彻执行基础上的质量控制。

  绿地率指标源于城市建设行业,在城市建设中,由于其易于用普通方法统计,且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各个阶段都易于控制,能准确反映城市绿地状况和大概反映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因此与国外同行业指标的可比性强,该指标已经上升为城市绿地规划控制的主要指标。

  但是在实施管理中,道路绿地率并不能全面的对绿地规划取得有效控制,只是对城市下垫面绿化状况的一个土地利用的控制,而这一指标标准距离满足城市的生态需求及城市景观发展需求等标准相差甚远,因此建议引入一些更为科学合理、具有指导意义的相关道路绿地指标。因此建议在城市道路绿地指标中引入二级控制指标,以协调道路绿地的多维度控制。对于城市道路绿地的规划控制,从统计方法和与国际接轨的统一性来考虑,道路绿地率指标仍应作为一级控制指标,统领和反映二级指标。

  该类指标是道路绿地规划所必须满足的一系列强制性规定,通过道路红线和用地边界确定用地范围即规划范围。为使道路绿地更好发挥其生态功能,协调道路与相关市政设施的关系和行车安全要求,对于道路视距、视线及绿化栽植与管线的关系作了统一的相关技术规定,以期在有限的空间范围内,为道路空间创造更多的绿地空间。

  对于城市道路用地而言,绿地面积多势必影响到其组织交通的能力,道路绿地亦非越多越好,只有也交通空间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才能发挥城市最大的综合效益。因而,绿地的结构形态组成反映绿地生态作用发挥的程度。因此,需要引入绿量、绿地覆盖率、绿带宽度等指标来反映道路绿地的生态效益。这一类指标的总量值体现为绿量最低阈值,即估算并确定城市生态环境所要求的最小绿化量值,这是确定一系列规划指标的基础和依据[9]。

  道路绿地涉及到的是生态景观演替和生物群落功能完善的一个不断更新的过程,因此城市道路绿地的质量是一个动态的衡量因素。城市环境的主体是“人”,城市道路绿地是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公共绿地空间,因此衡量城市道路绿地质量的决定性因素,还应该是人的感受。在基本达到生态平衡需求的基础上提出“人均道路绿地面积”和“绿视率”指标,以期能直观的反映人均道路绿地享有量和视觉环境质量。与“绿地率”等指标相比,“绿视率”更能反映绿化环境的质量,更贴近人们的生活。“绿视率”概念的提出,为城市绿化质量的优劣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衡量角度,为城市景观绿化的设计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真正地实现了景观绿化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10]。

  本文提出了以“位控”+“量控”+“质控”为核心的控制引导体系,上述指标有其可操作性的一面,但某些指标的实现显然会受到场地条件的限制,例如:在某些高密度的城市道路路段,在道路红线的有限范围内难以平衡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因此,在用地面积难以达到需求的情况下,开发道路立体绿化形式或改善道路绿化结构模式,来缓解环境压力。

  很显然,城市道路绿地的特殊性使其绿地控制指标的建立更具有紧迫性。但伴随着我国高速城市化进程,高密度中心城区绿地与城市道路绿地面临着类似的环境压力,如何在有限空间内最大限度地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经济问题。

  [2]王月菡. 基于生态功能的城市森林绿地规划控制性指标研究_以南京市为例. 南京林业大学,2004

  [3]陆贵巧,等. 大连市主要行道绿化树种固碳释氧功能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6,29(6): 50-51

  [4]韩索梅,等. 沈阳地区主要树木绿化定额初探.辽宁林业科技,1998(2):174-179

  [5]吴菲,等. 城市绿地面积与温湿效益之间关系的研究. 中国园林,2007(6):71-74

  [6]施燕娥,等. 城市绿化降噪初探.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14(1):40-43

  [7]邓小军. 绿化率绿地率绿视率. 广角镜,2002(6):75-78

  [8]李敏. 城市绿地系统与人居环境规划.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9]刘滨谊,等. 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城市规划汇刊,2002(2):27-29

  县牢固树立“规划出效益、规划是财富”的理念,根据“绿色生态、宜业宜居”的发展定位,坚持高起点、高品位、大手笔规划。换届以来,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组织了县城总体规划第四轮修编,编制了县城规划区内各片区控规及城市设计、城区各个安置小区规划、县城城区路网道路景观设计等一批规划设计及燃气、绿地、应急避难场所等一批专项规划,实现了控规全覆盖。

  坚持建管结合,大力实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一是大力实施“绿化工程”。高标准编制绿化规划,推进城市“绿线”管制制度,新建了汽车站站前小游园等绿化工程,对滨江公园、富东路等园林绿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城区内新增绿化面积达10万平方米。二是大力实施“亮化工程”。投入300万元,增设路灯1千余盏,先后实施了岚山公园六亭一门、七桥桥梁亮化设施等项目建设升级改造工程,城市夜景更加靓丽。三是大力实施“美化”工程。城区排水管网、垃圾无害化处理、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深入开展城区“治脏、治乱、治堵”活动,加强市容环境卫生、城区交通和建设秩序的整治,营造规范有序、整洁优美、和谐文明的城市环境。

  在加强公共绿地建设的同时,接到绿化坚持道路建设与绿化同步的原则,一手抓新建,一手抓改善,精心打造道路景观带,对新建成的城市道路,严格按照绿线控制要求配置绿化用地,形成“绿成线、树成荫、花成景”的格局,对一些建成绿化较早品位较差的绿化带作了政治改善,并且对城区道路绿化带、花坛绿篱塑造艺术造型,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做到方面整齐,线条流畅,棱角清晰,层次感明显,突出景观效果,把花坛绿篱塑造不同形态,增强视觉效果,提高艺术品位。

  1.首先是要健全机制,县里成立了园林管理所,负责全县的绿地规划设计、绿化建设和绿化、公共绿地管理。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绿化工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涵盖了建设“园林城市”这一项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人们关注。在城市设计视角下,要使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得到有效加强,确保绿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关键。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街道绿化景观是展示其生态文明和环境形象的最好方式,所以在城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街道的绿化景观设计。近两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内容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现代交通工具呈现出递增状态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人们平日乘车所看到的外部环境就是街道的绿化景观,它早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与市容市貌融为一体,城市环境建设的职责被它们共同担负着。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受城市设计的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江南app下载安装,城市规划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城市的设计发展相符合,同时以城市设计为依托,将时展元素融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将绿化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使街道绿化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合理的街道绿化,使城市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噪声污染有效降低,使气候得到调节。进而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保障,使城市的良好形象得到展示。

  在规划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想要使绿化工作达到预定目标,需要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坚持生态原则。确保绿化中所搭配的植物与生态原理相符合,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显现,使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绿化时,需要有层次的搭配乔木、灌木以及乔灌草等植被,进而保证绿化工作不仅能够为街道景观提供美感,而且能够使绿化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借助自身能力健康成长。二是坚持安全性原则。进行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行人和汽车提供方便,使他们能够安全出行,所以设计单位在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也需要对自身的安全性重点考虑。例如每个街道路口的绿化高度要低于70cm,可以有效避免人们的视野受到妨碍,行人和驾驶员的判断不受影响。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确保与城市的交通线路、行人道等整体规划相协调。例如江南app下载安装,尽量降低弯道处的绿化,防止视线受到影响;为了使驾驶员对转向有所注意,需要使弯道处的绿化保持连续性;确保街道绿化与交通隔离相协调。四是坚持服务型原则。通常来说,就是将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出行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例如,在市民遮阴的地点开拓更多的绿化地带便于休息,将不同视觉感受的绿化植物布置在不同的限速路段,进而确保驾驶员能够对速度自觉进行控制。

  在进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空间序列、绿化形式选择等进行充分考虑,对节点端头和绿化植物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进而使绿化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特定功能要求下得到满足。

  在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筑中必然存在街道,而街道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建筑使其发挥功能。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一种匀称美的整体视觉感自然而然的形成,包容感也存在于空间序列中,但如果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例时,封闭感会充斥整体视觉;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空旷感会充斥整体视觉,但如果设计景观缺乏美感,会让人感觉整体环境较为萧条。所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需要保持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使人们的视野感受受尺度比例和空间序列的角度引导。

  (1)乔木的选择。在街道绿化中,乔木属于行道树,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行人在夏季提供遮阴,同时能够对街景进行美化。所以,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确保株形整齐,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具有比较奇特的花型、叶型或果实,或者具有鲜艳的花色和较长的花期;二是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和较少的病虫害,方便后期园林人员管理,而且能够降低管理费用;三是具有较早的发芽周期和较晚的叶落周期,在本地区适合生长,秋天树叶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掉落,方便环卫工人进行集中打扫,减轻劳动强度;四是树冠比较整齐,具有较高的分枝点,确保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角度大于30°,具有紧密的叶片;五是比较容易繁殖,在移植时能够成活和恢复的较快,更加适合移植大树;六是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且抗烟尘能力也比较强;七是具有较长的寿命,且生长速度适中。(2)灌木的选择。在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应用的灌木较多,能够使噪声减弱,使视野不受遮挡,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方面多加注意,一是确保具有丰满的枝叶和完美的株形,同时具有较长的花期,但要避免由于萌孽枝的过于茂盛而对交通造成一定阻碍;二是植被具有较少的刺,或者没有刺,叶色能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较耐修剪,绿化工人能够定期对其树形和高矮进行有效控制;三是比较容易繁殖,管理较为方便,能够吸灰尘且耐路面辐射。(3)草本花卉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宿根花卉作为主要的露地花卉,宿根花卉巧妙搭配乔灌草,能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但露地花卉不宜过多,容易影响美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选择的地被植物为冷季型草坪,在对草坪草种进行合理选择时要根据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选择。

  (1)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配置。配置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需要对观赏功能重点关注,需要“以人为本”,根据人的需求,同时结合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进行街道植物的配置,从而供人参观游赏。景观游憩型街道适合种植一些如国槐、银杏等较为高大的乔木,将灌木和花草配置在林下。与此同时,将小憩步道设置在绿地内,将雕塑和园林小品进行绿地点缀,使观赏和休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2)防护型街道的植物配置。很多街道的两侧都是各种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导致大气压形成狭长低谷,给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一定影响,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防护型街道植物的有效配置能够使有害有毒气体成功隔离,使噪音进一步降低,而且还具有观赏性。在配置植物时,要确保其具有耐辐射、抗污染和吸收噪音的功能,其中元宝枫、忍冬、锦带等植被都具有该功能。在配置过程中,将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灌木群落,再过渡到草本花卉群落和草坪,使立体层次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不但对人身健康起到了防护作用,而且景观效果极好。(3)街道绿地内道路的植物配置。街道绿化地区内部的道路能够起到便于维护、连接景观的功能。在配置道路植物时更加丰富多样,能够从色彩、品种、面积上随意搭配。绿地内道路一般都为小路,这些小路通常为1~1.5m宽,仅供行走和漫步。由于道路较窄,一般将乔木、灌木种植在两旁即可,不但能够美化景观,而且有遮阴的功能。绿地内道路一般蜿蜒曲折,因此更适合自然式的植物搭配。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只是一个缩影,能够提炼和再现自然景观,将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自然景观,从而使视觉感更加丰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的很好体现,更体现出了城市的意境,所以,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和生态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区域性,切实做到服务于人,在营造生态廊道的同时打造城市的文化空间。

  [1]王亚茜.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5).

  近年来,我国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在城市建设发展的同时,绿化工作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并受到重视,很多地方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中涵盖了建设“园林城市”这一项内容。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备受人们关注。在城市设计视角下,要使街道绿化景观设计得到有效加强,确保绿化景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是关键。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街道绿化景观是展示其生态文明和环境形象的最好方式,所以在城市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对街道的绿化景观设计。近两年,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城市建设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越来越多的城市建设内容逐渐凸显出来。其中,现代交通工具呈现出递增状态是最为明显的表现,它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出行和日常生活。人们平日乘车所看到的外部环境就是街道的绿化景观,它早已经融入到城市建筑中,与市容市貌融为一体,城市环境建设的职责被它们共同担负着。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受城市设计的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城市规划设计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也就是说,在城市整体规划设计中,街道绿化已经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规划设计风格要与城市的设计发展相符合,同时以城市设计为依托,将时展元素融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中,通过不断的创新,将绿化区域与周边区域之间的发展关系进行正确分析和处理,使街道绿化设计的合理性与科学性进一步提高。通过合理的街道绿化,使城市大气环境进一步改善,使噪声污染有效降低,使气候得到调节。进而使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得到保障,使城市的良好形象得到展示。

  在规划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想要使绿化工作达到预定目标,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原则。确保绿化中所搭配的植物与生态原理相符合,从而使生物多样性有所显现,使生态保护功能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进行绿化时,需要有层次的搭配乔木、灌木以及乔灌草等植被,进而保证绿化工作不仅能够为街道景观提供美感,而且能够使绿化植物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借助自身能力健康成长。

  二是坚持安全性原则。进行城市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的主要目的是给行人和汽车提供方便,使他们能够安全出行,所以设计单位在设计街道绿化景观时也需要对自身的安全性重点考虑。例如每个街道路口的绿化高度要低于70cm,可以有效避免人们的视野受到妨碍,行人和驾驶员的判断不受影响。

  三是坚持协调性原则。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确保与城市的交通线路、行人道等整体规划相协调。例如,尽量降低弯道处的绿化,防止视线受到影响;为了使驾驶员对转向有所注意,需要使弯道处的绿化保持连续性;确保街道绿化与交通隔离相协调。

  四是坚持服务型原则。通常来说,就是将为居民创造更好的生活和出行环境作为主要目标。例如,在市民遮阴的地点开拓更多的绿化地带便于休息,将不同视觉感受的绿化植物布置在不同的限速路段,进而确保驾驶员能够对速度自觉进行控制。

  在进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过程中,要对空间序列、绿化形式选择等进行充分考虑,对节点端头和绿化植物进行全面分析掌握,进而使绿化规划设计在城市规划的特定功能要求下得到满足。

  在一座城市的规划设计中,建筑中必然存在街道,而街道存在的目的主要是服务建筑使其发挥功能。当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一种匀称美的整体视觉感自然而然的形成,包容感也存在于空间序列中,但如果路宽与两侧的建筑高度呈现出D/H1的比值时,空旷感会充斥整体视觉,但如果设计景观缺乏美感,会让人感觉整体环境较为萧条。所以,街道绿化规划设计需要保持合理性和科学性,进而使人们的视野感受受尺度比例和空间序列的角度引导。

  (1)乔木的选择。在街道绿化中,乔木属于行道树,它的主要目的是为行人在夏季提供遮阴,同时能够对街景进行美化。所以,在对品种进行选择时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要确保株形整齐,且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例如具有比较奇特的花型、叶型或果实,或者具有鲜艳的花色和较长的花期;二是具有强健的生命力和较少的病虫害,方便后期园林人员管理,而且能够降低管理费用;三是具有较早的发芽周期和较晚的叶落周期,在本地区适合生长,秋天树叶能够在短时间内全部掉落,方便环卫工人进行集中打扫,减轻劳动强度;四是树冠比较整齐,具有较高的分枝点,确保主枝伸张角度与地面角度大于30°,具有紧密的叶片;五是比较容易繁殖,在移植时能够成活和恢复的较快,更加适合移植大树;六是具有较强的抗污染能力,且抗烟尘能力也比较强;七是具有较长的寿命,且生长速度适中。

  (2)灌木的选择。在分车带或人行道绿带应用的灌木较多,能够使噪声减弱,使视野不受遮挡,在选择过程中需要对以下方面多加注意,一是确保具有丰满的枝叶和完美的株形,同时具有较长的花期,但要避免由于萌孽枝的过于茂盛而对交通造成一定阻碍;二是植被具有较少的刺,或者没有刺,叶色能够随季节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比较耐修剪,绿化工人能够定期对其树形和高矮进行有效控制;三是比较容易繁殖,管理较为方便,能够吸灰尘且耐路面辐射。

  (3)草本花卉的选择。通常情况下,宿根花卉作为主要的露地花卉,宿根花卉巧妙搭配乔灌草,能够起到很好的点缀作用,但露地花卉不宜过多,容易影响美感。在我国的北方地区,大部分城市选择的地被植物为冷季型草坪,在对草坪草种进行合理选择时要根据气候、温度、湿度以及土壤等条件进行选择。

  (1)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配置。配置景观游憩型街道的植物,需要对观赏功能重点关注,需要“以人为本”,根据人的需求,同时结合植物群落的自然性和系统性进行街道植物的配置,从而供人参观游赏。景观游憩型街道适合种植一些如国槐、银杏等较为高大的乔木,将灌木和花草配置在林下。与此同时,将小憩步道设置在绿地内,将雕塑和园林小品进行绿地点缀,使观赏和休闲功能得到充分发挥。

  (2)防护型街道的植物配置。很多街道的两侧都是各种高层建筑,这些建筑导致大气压形成狭长低谷,给汽车尾气的排放造成一定影响,对人身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防护型街道植物的有效配置能够使有害有毒气体成功隔离,使噪音进一步降低,而且还具有观赏性。在配置植物时,要确保其具有耐辐射、抗污染和吸收噪音的功能,其中元宝枫、忍冬、锦带等植被都具有该功能。在配置过程中,将乔木群落逐渐过渡到灌木群落,再过渡到草本花卉群落和草坪,使立体层次感潜移默化的形成,不但对人身健康起到了防护作用,而且景观效果极好。

  (3)街道绿地内道路的植物配置。街道绿化地区内部的道路能够起到便于维护、连接景观的功能。在配置道路植物时更加丰富多样,能够从色彩、品种、面积上随意搭配。绿地内道路一般都为小路,这些小路通常为1~1.5 m宽,仅供行走和漫步。由于道路较窄,一般将乔木、灌木种植在两旁即可,不但能够美化景观,而且有遮阴的功能。绿地内道路一般蜿蜒曲折,因此更适合自然式的植物搭配。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只是一个缩影,能够提炼和再现自然景观,将人工景观完美的结合自然景观,从而使视觉感更加丰富。街道绿化规划设计是一个城市的文化和形象的很好体现,更体现出了城市的意境,所以,基于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必须具有时代性和生态性,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创造性和区域性,切实做到服务于人,在营造生态廊道的同时打造城市的文化空间。

  [1]王亚茜.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1,(5).

  现代田园城市的概念可定义为以“田园城市”为理论基础,从“社会城市”理念的研究角度与区域统筹的时代背景出发,依托良好的生态基质,具有环境良好规模适度的多中心、组团化、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形态;具备城乡一体的产业经济体系、社会功能体系、生态网络体系、交通网络体系的现代化、社会型城市功能;由非单一的城乡组团形成的区域城市组群,是城乡内部“自足”、城市间“平衡”,自由与合作的城乡社会结合体。

  绿道概念起源于20 世纪70 年代,英译为“greenway”,绿道内涵很广,在不同的环境下和条件下有不同的含义。查理斯·莱托( Charles Little)的定义较为全面,他认为绿道定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线性绿色开场空间,该定义包含了5点内涵: ①绿道的空间结构是线性的; ②连接是绿道的最主要特征; ③绿道是多功能的包括生态、文化、社会和审美功能; ④绿道是可持续的,是自然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平衡;⑤绿道是一个完整线性系统的特定空间战略。

  分为自然要素和人工要素,其中自然要素指绿廊系统,由地带性植物群落、水体、土壤、野生动物资源等构成。人工要素包括绿道游径、服务设施、基础设施和标示系统。

  (1)滨水休闲型:这种绿道极为常见,主要指依托河道、溪流、水库与湖面的滨水绿化带形成的公

  (2)都市活力型:通常分布在都市城区内,主要以城市内的道路绿化带、步行街区、城市带型公园

  (3)森林翠谷型:通常位于山区森林内,沿着山谷、河流、小溪及山脊线建立的廊道江南app下载安装。这类廊道为

  (4)水乡田园型:通常分布于水乡周边、田园间,以田埂小路、田园小道、机耕路等形成的绿道空

  间,具有特色的田园风光景观,其主要为水乡田园周边的沿河岸线及风雨长廊形成的步道空间。

  (5)区域综合型:通常是建立在诸如河谷、山脊类的自然地形中,多数时候为上述各类绿道和开敞

  空间的随机组合,它创造了一种有选择性的都市和地区的绿色框架,其功能具有综合性。

  (1)“水网+湿地”:田园自然特色肌理的维系,连通主干,串漾连塘,构建田园城市主脉络。

  (2)“山体+景区”:田园生态斑块基底的巩固,承载游线,以廊楔城,打造田园城市绿色背景。

  (3)“文化+生态”:田园历史文化和生态功能的融合,文化为魂,生态为基,培育田园城市特色内涵。

  (4)“产业+旅游”:田园城市功能综合化与特色化的要求,做优做强,集聚特色,推进田园城市主体建设。

  (5)“设施+网络”:田园城市支撑体系的完善,强化载体,多网融合,确定田园城市支撑体系。

  一脉:蓝绿融合之脉,依托水系网络,连接莫干山、中心城、湿地和水乡及古镇,成为德清构建田园城市的主动脉。

  三环:包括名山环、湿地环和水乡环。名山环,依托莫干山系周边形成的生态绿道环,依托绿道发展山体类娱乐、体育及休闲度假活动。湿地环,即指下渚湖生态绿道环,主要依托周边绿道和道路,形成环下渚湖形成的各类绿道功能环。水乡环,围绕东部密集的水乡田园形成绿串联各个漾及周边特色村庄。

  四级:主要构建四级田园城市承载体系,包括主中心、次中心、组团、景中村等主体,也是田园城市建设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区域。

  多点:结合风景区、旅游区、农业园区,依托主体特色整合成三大特色片区内的多个景区及旅游区,为区域框架的形成提供支撑。

  分为主线、辅助线、连接线和城区线四个层级。主线串联县域重要旅游景区、中心城镇和重点乡镇,作为区域联系的主通道。辅助线作为绿道主线的补充和备选,联系重要旅游资源,同时作为一级旅游景点的主要游线。连接线连接绿道主线或辅助线,使绿道系统形成网络,增强便捷性,也作为对外通道连接其他相邻区域的绿道。城区线联系县城内部空间,形成城区绿道网络系统,同时作为慢行系统的重要载体。

  尽可能联系更多优质旅游资源和景区景点,包括历史文化保护区、自然风景区、河流、水库、农业园区等各种类型,形成一个与旅游观光系统相结合的绿道网络,以此促进旅游,同时也提高绿道的特色和趣味性。

  根据绿道的特征,重点考虑依托河流水系、城市公园布置,同时还应集约高效利用道路等线性空间,形成连续性的游憩活动纽带,也能作为机动车交通的有效补充。

  以绿道强化各乡镇之间的联系,为乡镇经济增加活力,在未来旅游业发展上能够一定程度上平衡地区间的发展差异。

  依托绿道串联开敞空间,可作为居民日常体育休闲、文化娱乐、生态体验等场所。

  根据田园城市一脉串三环的整体框架,规划形成“一脉五干、三环三带”的绿道网结构。打通东西绿道主脉,串联森林翠谷、都市活力及水乡田园三大绿道主环,依托大型水系及国省道形成纵横五大绿道干线,以强化脉络框架,并围绕东中西三大观光带凸显绿道网络内涵价值。

  规划基于绿道网络结构,结合德清县平原绿化总体固化,依托各种绿道类型形成五大类绿道,即交通干道型绿道、滨水休闲绿道、都市活力绿道、水乡田园绿道和森林绿谷绿道。相应的控制内容主要涉及绿浪系统、慢行道、节点系统、标示系统、服务系统和基础设施。

  包括滨湖型绿道和滨河型绿道。其中滨湖型绿道如德清县主要的水库河口水库滨水绿道通过对护岸进行整体覆绿,依托地形构建堤坝型、山水型、步道型等空间的处理。滨河型绿道如贯穿城区东西的余英溪滨水绿道设计主要沿滨水区增加木质道路,形成慢行道路,并加强与城市其他空间的连接度。

  环山绿道包括环塔山绿道和环莫干山绿道等设计手段主要为在原有路面划定2米的绿道,采用铺塑胶、涂料等方法改变原有道路颜色,同时限制一般机动车进入绿道范围内。

  城市道路绿道设计手法主要有两种,一种针对城市绿化带较宽的省道或滨水道路,如德清大道,其绿道设计手法为将道路及滨水绿化带改造为人性自行车道混合道路。另一种针对其他城市干道,其绿道改造手法为将原有的非机动车道划分为人行道与自行车道,并同时优化路边绿化。

  具有较好沿线田园风光资源的村级道路绿道如水漾周边绿道设计主要向村道内部拓展,在原有田园岛屿间增加慢行步道,增加两侧绿化景观带及亲水平台的建设,并与村级道路相连接。其他村级道路沿线绿道设计与环山绿道设计手法相同。

  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分化、“三农”问题亟待解决的国情下,现代田园城市已成为新型现代化发展浪潮中未来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以及城乡统筹的新探索,而以“低碳”、“生态”为特征点、串联城乡空间的绿道网络规划正是促现代田园城市实现和展现现代田园城市风采的有效途径。因此,本文从打造现代田园城市的全新视角出发,从绿道网络层级和组织模式、绿道布线原则、绿道网络结构、绿道分类与功能指引以及重点区域绿道规划设计等多方面探讨绿道规划的一般手法,以期为我国绿道规划以及现代田园城市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1] 丁文清.城市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以咸阳市绿地系统规划为例[D].西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2] 黄怡.从田园城市到可持续的明日社会城市一一读霍尔与沃德的【J】.城市规划学刊, 2009(04):113一 116.

  [3] 谭晓鸽.绿道网络理论与实践——以天津中心城市绿网规划为例[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对于我国现代城市建设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能够有效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提高生态稳定性,保证人类同自然的和谐相处,缓解生态环境恶化现象,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来说,受相关因素的影响,依旧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予以重视和注意。

  合理的绿化设计和规划工作,对于城市环境质量的改善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绿化设计的主要应用元素是绿色植物,绿色植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对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释放维持生命所需要的氧气,尤其是在城市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增加城市中绿色植物的数量,能够有效抑制城市中二氧化碳含量,一定程度上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对于城市居民生命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城市中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会释放一定的有毒气体,对于人体健康具有非常大的威胁,部分绿色植物能够对有毒气体进行过滤和消除,保证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同时,城市建筑过程中的粉尘以及汽车尾气,绿色植物都能起到一定的清除作用,是现代城市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

  合理的绿化设计和规划工作,对于现代城市起到有效的美化作用,提高城市的美观度。园林设计是一门集艺术和功能为一体的综合学科,园林设计将很大程度上提高城市绿化效果,是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良好的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能够将城市的历史积蕴和现代化发展气息紧密融合,提升城市的综合特色,促进城市美观度的提升。

  目前,我国多数城市改造和建设过程中,都开始逐渐加强对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的重视,以保证城市绿化工作的顺利开展,提升城市整体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的绿化效果。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来说,缺乏统一的设计指标,是知道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缺乏统一的设计指标,绿化施工设计过程中就会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对绿化工程日后的维护和管理工作也造成了非常大的不便,造成严重影响。

  城区改造,是我国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加强城市改造工作,是促进我国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但是,就目前我国城区改造工作来说,由于老城区人口较多,街道较狭窄,导致改造进度较为缓慢。同时,由于相关因素的制约,导致旧城区的绿化面积较小,在改造过程中,却缺乏有效的绿化土地,无形中增加了绿化成本,使得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实效性大大降低。

  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结束后,便需要由工程施工企业负责工程施工建设,但是,当工程项目施工结束后,绿化养护工作的缺乏,是导致城市绿化质量降低的关键问题。就目前我国城市绿化来说,居民小区绿化占重要比重,绿化建设结束后,后期养护资金无法有效补充,导致绿化养护工作无法有效开展,最终导致植被的死亡,最终影响到城市实际绿化质量。部分老小区的绿化养护费用由政府承担,但是实际养护效果却并不乐观。

  目前,我国城市改造和城市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也伴随着城市建设工作开展着,但是,由于城市管理者缺乏对城市绿化工作的合理认识,也很大程度上导致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效率低下,影响到城市绿化工作的实际效果。城市绿化必须要同城市发展相结合,不能盲目进行绿化建设,更不能照搬其他城市的绿化方法和规划模式,应该结合地区特色进行绿化建设工作,但是,目前城市绿化效果仍旧存在上述问题,影响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进度。

  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的开展,必须要充分参照城市主体规划思路,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应该服务于城市主体建设,同时,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应该充分同城市的发展状况相结合,同城市的历史、人文相融合,不能够将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孤立进行,这样将严重影响到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的实际效果。首先,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不能影响到城市建设的整体布局、城市道路设计、城市商业区域建设等等。比如,城市绿化设计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绿化带对道路的影响,绿化植物高度不应该阻碍道路两侧通讯线路的布置,绿化植物树冠不应该过大,以防止风力影响下植被的倾斜而影响到道路的正常通行。

  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应该充分结合地域特色,突出地区浓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人文特色,使绿化设计能够充分凸显城市的整体美观效果,而不要使城市绿化设计结果孤立于城市整体设计之外,将会严重影响到城市形象和品位。比如,在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时,应该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在城市绿化区域设计时,以雕塑、植被等元素营造城市人文景观,展示城市的独特魅力。此外,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强调绿化工程的实用性,营造良好环境的同时,对居民生活提供一定的便利。比如,城市绿化设计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凉亭、小品、长椅等设施的建设,给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休闲场所,确保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的实用性和美观性。

  在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开展过程中,应该重视对后期养护工作的分析和加强,使绿化工程施工结束后,后期养护工作能够有效开展,避免由于养护工作不合理而影响到绿化设计与规划效果,影响到城市绿化工程的实际效果。绿化工程的保养工作,出了除草、浇水、喷洒农药之外,还应该做好修剪、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只有保证全面对植被的全面养护,才能够保证绿色植物的存活效率。因此,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后期养护工作的安排和处理。

  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是现代化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的有效开展,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整体美观效果,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必须要重视城市绿化设计与规划工作,保证我国城市化进度促进,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1] 张灿,陈婕.城市绿地规划的生态建设浅议[J].保定职业技术学院,2010(1).

  [2] 曹勇宏.城市绿地系统建设的生态对策—— 以长春市为例[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5).

  [3] 蔡永立,郭佳.藤本植物适应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J].生态学杂志,2009(6).

  围绕建设“湿地之都、水绿盐城”的总体要求,坚持打基础与树精品相结合,改善环境与发展经济相结合,达标准与创特色相结合,按照政府组织、部门参与、统一规划、因地制宜、以人为本、讲求实效的原则,建成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化体系,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1、到*8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7%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2%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大于7.5平方米,生产绿地总面积占本区面积的2%以上,主要指标达到或超过江苏省园林城市标准。

  2、到*9年,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等,主要指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3、到201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40%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4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大于13平方米,生产绿地总面积占本区面积的4%以上。巩固城市绿化成果,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同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创成国家园林城市。

  1、*7年10月前计划新增绿地6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15公顷。计划总投资约0.6亿元。

  2、*7年11月至*8年3月底计划新增绿地8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5公顷。计划总投资约1亿元。

  3、*8年4月至*9年底计划新增绿地90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0公顷。计划总投资约1.2亿元。

  4、2010年4月底前计划新增绿地85公顷,其中公共绿地35公顷。计划总投资约1亿元。

  结合我区实际情况,按照分布均匀,新区大幅增绿,中心城区绿地小而精的原则,不断加快绿化建设步伐。

  1、以城市门户景观建设为重点,加快高速公路出入口绿地建设。积极配合实施宁靖盐高速盐城西出入口和新兴出入口、沿海高速开发区出入口、盐淮高速盐城南出入口、沿海高速南洋出入口等5个高速出入口绿地的建设。

  2、加快高速公路、铁路、环城公路及水体沿岸生态防护林建设,以大片的绿地建设拉动城市绿化指标的提升。

  4、以公园绿地建设为中心,大幅提高城市人均公共绿地指标,建成区新建一处综合性公园或植物园。结合道路改造,规划建设一批布局合理的精品小游园、小绿地,进一步提升城市景观,满足市民游憩活动的需要。

  5、以道路绿化为框架,按照《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的要求,实施道路绿化建设和改造,确保道路绿化普及率、达标率分别在95%和80%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其中,主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30%,次干道不少于25%。新建道路全部按照断面建成中分带和侧分带的要求,建设园林式道路。

  6、以居住区、单位绿化为基础,开展城市居住区和单位绿化达标创建活动。新建居住区绿化面积要占总用地面积的40%以上,并辟有休息活动园地;老小区改造,绿化面积要不少于总用地面积的30%;市区70%以上居住区绿化达标,居住区园林绿化养护管理资金落实,措施得当,绿化维护责任落实,设施保持完好。

  7、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引导社会投资建设城市绿化苗圃、花圃。同时,加强园林绿化植物引种工作,培育适应本地自然条件、具有特性、抗性的优良品种。城市绿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80%以上,并且规格、质量符合城市绿化栽植工程需要。

  1、提高地表水环境质量,保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城市大气污染指数(API)小于100的天数达到240天以上,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达到三类以上。

  2、城市新建建筑按国家标准普遍采用节能措施和节能材料,节能建筑和绿色建筑达到50%以上;燃气普及率达到80%以上;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10辆(标台)以上,公交出行率不低于15%;城市道路照明装置率98%,亮灯率98%以上;人均拥有道路面积9平方米以上;水质综合合格率100%;道路机械清扫率达20%;每万人拥有公厕4座。

  4、联合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创造良好的市容市貌,加大违法建设、违章搭建拆除力度,拆迁后的空地优先建设绿地。

  根据创建园林城市的标准要求和年度绿化建设任务,将主要任务及工作职责明确如下:

  负责协调、指导区直范围内政府投资的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等重点绿化项目,组织开展区直单位、居住区绿化达标创建及部分街头绿地建设管理和管护。主要任务是:

  2、牵头编制创建台帐,制定《创建园林城市台帐资料目录》明确台帐资料内容,分类要求和责任单位。

  负责实施职责范围内的公路建成区段的绿化规划、建设、协调落实绿化资金,主要任务是:

  2、按照创建台帐内容和分类要求,开展职能范围内的绿化项目台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城市周边河道绿化规划、建设,协调落实绿化资金,主要任务是:

  2、按照创建台帐内容和分类要求,开展职能范围内的绿化项目台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2、按照创建台帐内容和分类要求,开展职能范围内的绿化项目台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负责拟定*7-2010年城郊结合部生态环境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指导规划区内的植树造林,组织开展义务植树活动,依法保护防护绿地资源。主要任务是:

  1、协助区政府于*7年9月底前出台关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林业的政策性措施,建成环城防护绿地和生产绿地。

  1、依据职责对侵绿、占绿、毁绿等各类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查处,督促相关单位和个人对破坏绿化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3、开展对片区内主要街道沿街房屋立面整治出新工作,使之成为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4、按照创建台帐内容和分类要求,开展职能范围内的创建台帐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具体负责本镇(区)建设管理范围内的各类绿地的建设和组织管理工作。主要任务有:

  (2)切实加强本区域绿化工作的领导。公路、河道、铁路沿线、单位庭院等适宜绿化的地段全面绿化。

  (3)建立健全园林绿化管理机构,增加绿化管养经费投入,提高绿化管护水平。

  各类公园绿地、道路绿化的规划设计、审批等工作,必须在计划实施的上一年度内完成。

  1、养护管理方面,*7年下半年制订出台城市绿化养护管理规定及其配套的绿化考核办法和标准。加强绿化养护,并有计划地逐步增加一级养护绿地面积。2010年,市区已建成所有主干道绿化全部实行一级养护。

  2、执法管理方面,按照《盐城市绿化处罚规范和绿化处罚赔罚款管理办法》,成立专门的绿化执法队伍,强化绿化执法管理。

  *7年底前完成户外广告、店面招牌、地名路牌、公交候车亭规范管理工作。*8年3月底前完成城市重点街道沿街房屋立面整治出新工作。到2010年完成城市各主要街道沿街房屋立面整治出新工作。

  *7年11月开始创建园林城市各类基础台帐资料的收集工作,*8年3月底前完成整理建档工作,形成资料汇编。2010年3月份完成国家园林城市申报资料汇编工作及其它相关手续。

  1、按照市委、市政府“四城同创”的要求,对创建园林城市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落实责任单位。

  3、10月底前抓紧做好秋冬绿化的各项准备工作,落实好苗木、资金,加快征地、租地、设计、拆迁、招标等前期工作。要按照创建任务的标准、要求和完成时限,倒排工作计划,做到环环紧扣,不留空隙,紧前不紧后,力争提前完成任务。

  1、推进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围绕省园林城市创建目标,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园林绿化建设项目,新建一座面积不少于15公顷的区域性公园,使建成区园林绿化三项主要指标和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苗圃建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省园林城市标准。

  2、建立完善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制度。出台城市绿化养护管理规定及其配套的绿化考核办法和标准。

  3、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充分发挥城市园林绿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和作用,强化园林绿化行业管理;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管理等级,对市区各公园绿地实行一级养护,并有计划地逐步增加一级养护绿地面积;落实市区古树名木的保护和管理措施。

  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7年底前完成户外广告、店面招牌、地名路牌、公交候车亭规范管理工作。*8年3月底前完成城市重点街道沿街房屋立面整治出新工作。

  5、*7年11月至*8年3月份完成创建园林城市各类软件资料的收集归档工作。

  3、*8年10月份,迎接省建设厅组织省有关部门和专家组进行现场考核验收。

  1、继续按计划大力实施绿化工程建设,巩固省园林城市创建成果,使建成区园林绿化三项主要指标和道路绿化、居住区绿化、单位绿化、苗圃建设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2、进一步完善城市园林有关管理制度,及时修编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绿线规划,继续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养护等级,到2010年初,市区已建成公共绿地和道路绿化全部实行一级养护。

  3、加强城市生态环境和市政设施建设,确保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要求。

  园林绿地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更好地发挥城市园林绿地的综合功能,必须在城市中按照一定的要求规划安排各类型的园林绿地,只有形成园林绿地系统,才能收到保护生态环境、发展旅游、完善投资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的实效。

  从实际情况出发,以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为依据,以现有城市绿化为基础,体现协调发展的思想,充分利用发展城市生态环境空间的有利条件,优化组合内部空间的城市绿地布局,完善城市绿地系统体系,确定绿地的结构布局和发展目标,使城市绿地系统的空间定位与城市功能组团的建设相呼应、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布局相配合、与城市的长远发展目标相协调。

  1、市域绿化网络体系不够完善,绿化布局不尽合理,各类公园、绿地、林地分布不均匀。绿化水平有待提高,绿化的生态效应和生物多样性有待改善。

  2、城市化地区的绿化指标仍然较低,2000年园林绿化指标低于1999年全国城市的平均值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其中中心区绿化指标更低。城市森林覆盖率仅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市郊缺乏大型生态林地。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的原则,规划城乡一体、各种绿化衔接合理、生态功能完善稳定的市域绿化系统。

  根据绿化生态效应最优以及与城市主导风向频率的关系,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规划集中城市化地区以各级公共绿地为核心,以沿江、河、湖、海、路、岛、城地区的绿化为网络和连接,形成主体通过网络与核心相互作用的市域绿化大循环,市域绿化总体布局为环、楔、廊、园、林。使城在林中,人在绿中,为林中、绿色奠定基础。

  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城市绿地分为五大类: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2]

  沿城市道路、河道、铁路线、高压线、轨道线以及重要市政管线等纵横布置的防护绿廊,宽度应满足专业系统要求。

  市管河道两侧林带宽各约200米,其他河道两侧林带宽度各约25米-250米不等,合计总面积约185平方公里。

  (a)高速公路两侧林带宽各100米,主要公路两侧各50米,次要公路两侧各25米,总面积约120平方公里。

  (b)中心城区道路绿化应与郊区高速公路、主要公路、次要公路绿带连接。结合城市快速干道和主要干道,构筑景观道路绿色廊道。

  (c)建设连接城市中心、副中心以及区级中心的林荫步道系统,单侧种植2-3排行道树。

  公园绿地是指对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可以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规划公园绿地主要有三部分,一是中心城公园绿地,二是近郊公园,三是郊区城镇公园绿地。

  根据国内外城市公园绿地分级标准,综合考虑城市实际情况,规划将公园绿地按规模分为三级,一级绿地面积为10公顷以上;二级绿地面积为4-10公顷;三级绿地面积为0.3-4公顷。各级绿地均衡布局,保证市民出门500米可以看到一块公共绿地。

  市中心和城市副中心、城市景观轴两侧、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城市交通重要节点大力新建绿地,创造有特色的现代化大都市园林景观。

  积极建设其他附属绿地,包括居住区绿地、工业区绿地和其他单位附属绿地,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特色绿化。

  指非城市化地区对生态环境、城市景观、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大片森林绿地,具有城市绿肺功能。

  包括休闲林、经济林、苗木基地等在内的市郊大型片林。规划建设珠江等大型片林以及以各级城镇为依托的若干小型片林,形成森林组团。

  以集中保护自然生态资源、自然景观而形成的特定区域如自然保护区、风景区、湿地保护区、水源涵养林等。

  在的沿河岸线,建设沿海防护林。考虑风潮主风向及冬季寒潮等影响,在主风向设计林带宽度为1000-1500米,次要风向宽度为200-500米。

  对产生有毒有害气体的工业区周边建设300米以上的防护绿带;一般工业区周边建设50~100米防护绿带。

  近年,应将基本建成环、楔、廊、园、林为特征的绿化布局框架,城市绿化水平和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中心城内环线米公共绿地服务盲区,建成四大近郊森林主题公园和若干大型生态林地。城市森林覆盖率20%以上。

  4、加强交通绿色网络建设,在城市外环线,城市内各支路形成绿树成荫的绿色网络。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依法审批、公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加强城市绿地规划实施管理。城市绿地不得随意改作他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强制性标准以及批准的规划进行开发建设。

  完善园林绿化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

  提倡公众参与,采取鼓励措施,充分调动单位、集体、个人的参与积极性。培育和开放园林市场,逐步壮大园

  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和政府政策扶持功能,积极发展园林绿化产业,逐步形成技术过硬、实力雄厚的园林绿化设计、施工、养护管理的专业队伍和各类园林绿化专业市场,为提高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提供保障。

Copyright © 2012-2018 江南app(china)手机版APP下载安装/网站网页通用版入口公司 版权所有

沪ICP备10027436号-3